74天1491条新冠辟谣谣言为何如此受欢迎?
发布时间:2024-10-29 13:18

  2020年的开端,“新冠肺炎”成为了年度最热话题,疫情发展速度、传播途径、预防措施等各类话题“攻占”了各类媒体平台。与此同时,有关新冠病毒的各类谣言也“应运而生”。今天数舆君将通过分析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、百度辟谣平台、较线日期间的上千条谣言,来跟大家分析一下疫情期间谣言的那些事儿。

  1月18日至3月31日,“病毒”、“疫情”成为了人们造谣的热议话题,“武汉”、“湖北”、“北京”、“上海”成为了谣言中提及最多的几个城市;“口罩”成了谣言中最火热的问题单品;大多数谣言都离不开“感染”、“开学”、“消毒”、“隔离”等话题,而造谣的依据也基本上跳不出“钟南山”、“患者”和“医生”等人物。

  “多喝热水姜汤、盖被子、晒太阳能预防新冠病毒?”、“湖南益阳一名武大学生传染爷爷新冠病毒并接触790人?”、“上海防疫专家建议放鞭炮消除病毒?”数舆君梳理了近两个多月的流言发现,这些谣言的特点就是两个字“震惊”。震惊原来预防新冠肺炎有这么简单的方法,震惊某人可以传染这么多人,震惊在疫情中还有地方能开学复工……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,这些谣言真的很不合常理。

  疫情期间2月10日-2月12日为辟谣的高峰期。2月12日,湖北以外30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增确诊病例实现8连降,新增疑似病例实现2连降,新冠肺炎治愈率持续上升。在疫情逐渐好转,辟谣数量却呈现出了显著的上升趋势,这段时间里,网上除了大量流传与前期类似的“xx能抵抗新冠病毒”、“xx能预防感染病毒”之外,还出现了一些“xx城市即将复工”、“春节假期将延长”的新传言。

  图2:1.23—2.16湖北以外30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增确诊病例与辟谣数量(图源数舆)

  “xxx吃了可以预防新冠肺炎?”、“xx地区的xx人传染了上千人?”、“x月x日x地区就要开学了?”疫情期间,朋友圈里关于新冠肺炎的信息层出不穷,但是这些信息中有几条是真的呢?

  根据数舆君的统计,1月18日至3月31日期间,在三家辟谣平台中的信息,75%以上均为谣言。所以,面对信息要有甄别能力,不传谣、不信谣,朋友圈里的各种耸人听闻的信息,绝大部分都是假的……

  通过对辟谣平台的辟谣数目的统计,我们发现数目从多到少依次为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、较真辟谣平台、百度辟谣平台。疫情期间,谣言与辟谣你追我赶;互联网时代下,各种辟谣平台联合助力,对谣言进行“精准打击”。

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是由中央网信办(国家网信办)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主办,新华网承办的谣言信息联动发现、联动澄清平台,它于2018年8月29日在京正式上线。它包含要闻、热点推荐、部委发布、地方回应、媒体求证、专家视角、真相直击、读图识谣、案例分类、辟谣课堂、工作动态、法律法规等12个板块,还拥有“谣言和不实信息举报入口”以及“辟谣数据库”。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,该平台推出了“疫情防控辟谣专区”,不仅能够自主查证信息、提交谣言线索,还提供了疫情实时动态监测、患者同程查询等服务。

  除了官方平台,以腾讯、百度为代表的互联网辟谣平台也在此次疫情辟谣中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
  腾讯新闻的较真平台第一时间上线了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”特别版,进行信息的实时追踪、辟谣。继H5移动网页版本面世后,腾讯自2017年开设了较真平台小程序,其辟谣信源除了政府发布、权威媒体、腾讯较真平台之外,还有大量来自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员。

  百度辟谣平台于2017年9月27日正式上线,百度方面表示,其平台基于大数据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,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网络上的疑似谣言;而辟谣平台数据库则通过引入全国官方机构、专业机构、各领域学者,可以鉴别谣言并有针对性地产出辟谣文章;这些辟谣内容将通过辟谣信息分发机制,利用百度旗下多款亿万用户规模的产品,传递给广大网民。

  官方牵头的联合平台、技术巨头平台机制对谣言围追堵截,共同守护人们的“信息安全感”。

  通过对传谣渠道的梳理,我们发现微信群、朋友圈的人际传播、群体传播成为此次谣言传播的主要方式,同时微信公众号、微博、今日头条、快手、抖音等传播途径的助推也加速了谣言规模的扩大,传播渠道呈现出网络化、扁平化、去中心化的特点。裂变式的传播速度、多样化的传播途径、交叉感染式的传播方式让谣言甚嚣尘上,这也体现出了新媒体时代下谣言治理的难度。

  我们对辟谣主体做出了有关部门、媒体、专家和事件主体的区分,通过对不同辟谣主体的数量分析,我们发现媒体的占比最大,其后依次是专家、事件主体和有关部门。

  媒体的求证在此次辟谣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权威媒体的辟谣新闻与其他专业机构衍生的媒体如果壳网、丁香医生、知乎等的发声相互配合、共同协作;党政机关信息发布端口以及专业机构如科协、医院、大使馆等的辟谣机制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。同时,涉事人、涉事单位的回应对谣言的终结起到了一锤定音的效果。

  谣言来自于疫情下真实信息供给和需求严重不平衡的特殊背景。疫情下的谣言更是抓住了人们晃动不安的心理,在不安间不断肆虐,不断汲取受众的精力、逐渐击溃人们的心理防线,使得谣言总是比真相跑得更快更远。

  大疫来袭的情况下,舆论场处于高饱和、高敏感的状态,面对谣言,我们应该何去何从?在繁杂的信息流中,抵挡病毒本身的同时,如何面对“谣言疫情”造成的恐慌?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反思:

  在本次疫情之中,主流媒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,信息的轰炸使受众在繁芜的信息中更难有辨别力,主流媒体的公信力也因此更加凸显。发挥好主流媒体的指导和辟谣作用对于稳固民心具有重要意义。

  疫情这一特殊时期,主流媒体更应当把好信息的闸门,不能加强信源的检验,加大筛选的力度,不能成为谣言的传出者,更要承担辟谣的重任。

  除此以外,主流媒体通过构建包括微信、微博、新闻客户端在内的在线媒介传播矩阵,开展网络直播、在线对话等互动式应急科普,充分拓展主流媒体的信息传播影响力。

  总之,主流媒体要努力做到公开事实真相,只有将公众从混沌盲目的实施中抽离出来,才能制止谣言扩散;要努力疏导社会情绪,要严重捕捉受众情绪焦点,以行动积极回应。

  疫情期间的谣言有许多来自于自媒体的传谣,自媒体门槛低的特点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温床,但与此同时,自媒体凭借其自身优势,也应当发挥“谣言粉碎机”的作用,提升自媒体内容编创水平,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,通过制作科普类短视频,及时地给广大公众送去带有温度的科普内容。需要强调的是,减少自媒体编造内容需要不断健全社会监督,法律行政监督的联动机制,共同监督各自媒体的运作。

  疫情期间,许多权威媒体机构已搭建好相关辟谣平台,受众可以定期浏览相关信息,以辨别信息真伪。

  作为信息的接受者,在面对信息时,不能够轻易地接受相信,应有意识地建立自身对虚假信息的过滤机制,始终保持一种“怀疑”的科学精神,从而减少谬传误传。在阅读信息时,努力做到三自问“信息的信源是什么”“信息的发布平台是否可靠”“提供信息是否有模糊、逻辑不清的地方”,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,而提升媒介素养是避免媒介认知偏差、保护自身免于谣言侵害最有效的途径。

 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